选择、插入、希尔排序及其分析
Last updated on 2 years ago
说明
本文当中的所有排序算法均以类的形式给出,这个类当中还定义了两个基础函数
less
和exch
,前者用于判断两个数是否满足小于的关系,后者用于交换两个数我们所有的算法的讨论基础为升序排列
在研究排序算法的成本时,对于会交换元素的算法,我们关注的是比较次数和交换次数,对于不交换元素的算法,我们关注的是数组的访问次数
选择排序
选择排序可以说是排序里面最朴素的一种想法了,它的基本思想如下:
选择数组当中最小的元素,将它与第一个元素交换。然后,在剩下的元素当中找到最小的,将它与第二个元素进行交换。如此这般,我们便可以将整个数组进行排序
代码如下:
1 |
|
分析
数组一共有 \(N\) 个元素,对于第 \(i\) 个元素而言,它需要一次交换和 \(N-1-i\) 次比较(内层循环从 \(i+1\) 开始遍历并且一共有 \(N\) 个数)
因此对于长度为 \(N\) 的数组,会有 \(N\) 次交换和 \((N-1)+(N-2)+\cdots+1=N(N-1)/2\ \sim\ N^2/2\) 次比较
插入排序
对于数组当中的任意一个元素 i
,它前面的元素是有序的。如果我需要让有序的范围扩大到
i
,那么我们需要将元素 i
插入到前面的
i-1
个元素中的适当位置。为了实现这种插入,我们需要将部分元素向右移动一位(准确来说是比
i
大的元素全部移动一位)
1 |
|
分析
由于比较是放在了 for
循环的判断部分,因此在最好的情况下,只需要 \(N-1\) 次比较和 \(0\) 次交换
由于每一次移动都会对应一次比较(反过来不行,后面会说明),因此在最坏的情况下需要 \(\sim N^2/2\) 次比较和 \(\sim N^2/2\) 次交换(这里的推导和上面一样,只不过对象是交换的次数,然后再从移动次数得出比较次数)
对于 \(N\) 个元素的数组,比较的总次数是交换次数加上一个额外的项,该项为 \(N\) 减去待插入元素正好是「当前已知最小元素的次数」。在最坏情况下(完全逆序),这一项为 0 ;在最好情况下(数组本身排好序),这一项为 \(N-1\)
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「当前已知最小元素的次数」
我们知道一次交换必然对应一次比较,这里很容易理解
那我们思考一个问题,对于那些只需要比较而不需要交换的项,是什么情况
通过观察可以发现,如果想要进入内层循环,那么当前元素一定要小于前一个元素。反过来说,如果当前元素不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元素,那么就只有比较的成本而没有交换的成本。那么,我们通过用 \(N\) 减去「待插入元素为当前已知最小元素的次数」,得到的就是所有只需要比较而不需要交换的成本
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描述插入排序成本的方法
我们定义倒置指的是数组当中两个顺序颠倒的元素。那么插入排序的交换次数跟倒置的个数相同,比较次数大于等于倒置的数量,小于等于倒置的数量加上数组大小再减去 1 (这里的推导与上面的一致,不过多说明)
希尔排序
我们看到,在插入排序中,它只会比较相邻元素,因此元素只能一点点地移动,这种速度非常慢,那么有没有一种可以让元素可以快速移动的办法呢?
这便有了希尔排序
该算法的思想是使数组当中任意间隔为 \(h\) 的元素都是有序的,这样的数组被称为 \(h\) 有序数组。当 \(h\) 很大的时候,便可以实现将一个数快速移动使得它接近最终应该在的位置
我们通过不断减小 \(h\) 的大小,便可以使得数组逐渐变为有序
具体的,对于一个 \(N\) 个元素的数组,我们让 \(h\) 的大小从 \(N/3\) 不断减小到 1 (当然也可以用别的)
1 |
|
分析
关于该算法的分析,目前并无法准确的给出其时间复杂度的数值,但可以确定的是一定比 \(N^2\) 小
其实对于中等大小的数组,希尔排序的时间是可以接受的,它还不需要额外的运行空间而且代码量很小。其实还有很多比希尔排序更快的算法,在 \(N\) 很大的时候,它们的速度也只可能会比希尔排序快两倍(有时还不一定能达到),并且那些算法还更复杂
总的来说,它的时间是可以接受的并且代码量也小,所有可以使用